菊花类中成药大全(菊花类中成药大全图片)

中医养生 2023-05-11 15:39 编辑:admin 300阅读

一、菊花类中成药大全

1、紫龙卧雪

花发髻形、上部匙瓣内抱下部下垂飘舞,瓣端呈钩环;瓣内为淡紫色,背为泥金色。

2、亳菊

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,气清香,味甘、微苦。

3、贡菊

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,斜升,上部反折,边缘稍内卷而皱缩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少,外露。

4、杭菊

呈碟形或扁球形,直径2.5~4cm,常数个相连成片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平展或微折叠,彼此粘连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多数,外露。

5、红衣绿裳

主要花色是玫红的,在它的中心还有黄色和绿色的花蕊,花型属于芍药形。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名菊,它的自然生长非常缓慢,对技术管理的要求也比较高。

6、帅旗

菊花中的奇品,它的枝条是灰绿色的,花型则表现肥美、威武雄壮,花瓣的正面是紫红色,中心筒状的部分则是黄绿色,整个花体的色泽显得十分明快。

二、菊花类中成药大全图片

菊花的叶子为绿色,叶互生,有短柄,叶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 5-15公分,羽状浅裂或半裂,基部楔形,下面被白色短柔毛,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,基部楔形,有柄。

三、菊花类中成药大全有哪些

浙江美术类专业的学校:中国美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:浙江传媒学院艺术职业类专业院校: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其他的就是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:比如:浙江师范大学,杭州师范大学,浙江工业大学,浙江理工大学,宁波大学,嘉兴学院,绍兴文理学院等等!

四、菊花类中成药大全名称

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,菊花有不同的名称。根据颜色分类可以叫白菊、黄菊、红菊等;根据花开的季节不同可以叫春菊、夏菊、秋菊、冬菊;根据花朵的大小可以叫大菊、中菊、小菊。下面会集中介绍几种菊花。

1、根据颜色来分可以叫白菊、黄菊、红菊、墨菊、绿菊等。

2、根据花开的季节不同可以叫春菊(在春季开放二月份以后)、夏菊(五月和九月开放可以持续到十月)、秋菊(秋季开花一到在九月份左右)、冬菊(十二月份开花)。

3、根据花朵的大小不同可以叫大菊(花的直径>18cm)、中菊(花的直径在6-18cm之间)、小菊(像满天星一样大小,花的直径<6cm)。

根据特点还有雏菊,剑叶金鸡菊,陶菊

五、菊花 中成药

脾肾两助丸顾名思义,脾肾双补,有健脾益气、滋补肝肾的功效,可以用于改善脾肾虚弱引起的困倦乏力、气虚、没食欲、腰酸等症状。固本益肠片的主要成分是党参、黄芪、炒白术、炮姜和补骨脂,其中补骨脂虽然名字听起来怪,但其实是常用的脾肾阳虚和下元不固的用药。

六、菊花成分的中成药

菊花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,主要含有三类化合物:黄酮类化合物(将近20种),三萜类化合物,挥发油。 不同地区、不同品种的菊花成分不同。 详细成分要查阅相关品种研究的报告。

七、菊花中药是治什么的

中药液主要是具有扶正祛邪,调和气血,调和脏腑功能失调的作用,使人体阴阳平衡。具体的作用很多,比如可以清热泻火,可以益气养血,可以滋补肝肾等。可以治疗头痛、胸痛、胃痛,以及脑血栓、脑出血等疾病,都可以用中药液进行治疗。中药液是医生根据患者身体的情况配伍合适的药物,然后煎熬所得。

八、菊花中药起什么作用

性微寒,味甘、苦。归肺经、肝经。【功效与作用】散风清热、平肝明目。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。【临床应用】用量5~9克,水煎或沸水泡服。用治风热感冒、头痛眩晕、目赤肿痛、眼目昏花。

九、菊花中药方剂

治疗中气下陷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,方中含有黄芪、党参、炙甘草、当归、白术、升麻、柴胡、陈皮、生姜、大枣等中药成分,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,固摄无力,而导致中气下陷,常见的症状有脏器下垂如胃下垂、肛门重坠、体倦乏力,食少腹胀,久泻等症状。

十、菊花在中药里治什么病

中药马钱子具有健胃、抗炎、杀菌、祛痰、镇痛等作用。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,促进骨髓造血。可以治疗咽喉肿痛、失眠、多梦、面色微黄,舌淡脉细,形瘦体倦,食少纳呆,胃胀等,还可抑制流感病毒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致病性皮肤真菌等,可改善心肌收缩力,减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。贫血。增强人体免疫和内分泌功能。

十一、菊花的中药配伍与应用

你好,用於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,下肢痿软及阳痿,尿频等症。能补肝肾,强筋骨,暖下元。治腰痛脚弱,常配补骨脂、胡桃肉,如《局 方》青娥丸;治阳萎尿频,可与山萸肉、菟丝子、覆盆子等同用於肝肾亏虚,下无虚冷的妊娠下血,胎动不安,或习惯性流产等。能补肝肾,调冲任,固经安胎。治胎动腰痛如坠,可配续断研 末,枣肉为丸服,即《证治准绳》杜仲丸。亦可配伍续断、菟丝子、阿胶等同用。 现代临床用於高血压症,有可靠的降血压作用。对老人肾虚而又血压高者,可与淫羊茬、桑寄生、怀牛膝等同用;若肝阳肝火偏无 者,可配夏枯草、菊花、黄芩等同用。